• 搜罗全球艺术精品
 

《占领舞台》首次项目“回放”

2011/3/22

“回放”项目试图让中国的年轻艺术家与当代艺术史中带有现场性的作品之间建立起联系。让艺术家重新审视艺术史中的这些作品,并从自身的角度挑选影响过自己的作品作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由于国内缺乏大量经典现场作品的实况录像资料,通常艺术家只是通过杂志及艺术史相关书籍中的几张图片来“猜测”作品,而这也给此次项目中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再现”历史作品的过程带来了误读及进一步探索的可能。

“回放”的初衷源自最近关于展览意义的重新思考,展览是否可以作为具有某种功能性的事件发生,如同学校、可进行自由讨论的空间及提供让参与者可以学习、刷新自我的条件。这样具有一定教育特点的活动将会促使艺术家通过自己的作品来提供、分享知识。而在这样的展览或项目发生的过程中,理论、实践、呈现等等所有因素都具备同等重要的作用。

“回放”项目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艺术家与公众之间关系的重新建立,在大多数的当代艺术展览中公众扮演着旁观者的角色。本次项目则尝试探索更为积极的参与方式,公众不再是一次活动的消费者,而成为艺术家的主体,成为整个项目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艺术家通过作品与公众建立新的关系,在当下环境中,向艺术家这一角色提出新的要求,通过艺术去发现生活中更多潜在的意义。

===下一页===

作品:表演者/观众/镜子(Performer/Audience/Mirror)
艺术家:胡昀(Hu Yun)
原作及现场作品阐释:在1975年作品《表演者/观众/镜子》的现场,格拉汉姆使用摄影机记录下了一场对于观看艺术的方式、观看者的实时信息反馈等问题的全新探索。通过空间中的镜面墙以及艺术家持续不断地演说,在现场观众与作品间建立起了一种双重映射。格拉汉姆通过这件作品尝试进一步讨论作为实时信息传递工具的影像、镜子本身在符号学中的定义等问题。安装在舞台背景位置的镜面此刻成为了“监视器”,格拉汉姆持续不断地即兴演说他所观察到的现场情况,使存在于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现场观众互相之间的各种对于客观事实的“实时反馈”同时发生并不断交互出现,从而取代了艺术家本身作为表演者的角色。现场持续出现的客观情形及对于注意力的不断刺激都成为了表演者和现场每个人都需要去面对的问题。
原作视频链接:http://vodpod.com/watch/1502271-dan-graham-performeraudiencemirror-1975

胡昀在现场重新表演了丹·格拉汉姆1975年的经典现场作品《表演者/观众/镜子》。 他再次将由原作所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在今天置于艺术家和观众的面前,通过亲身体验让艺术家重新思考“观看”——这一艺术中最基本的问题。同时,他也在对于该件作品重新演绎的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

艺术家介绍:胡昀,1986年生于中国上海,2008年从中国美术学院毕业至今生活工作于上海。他的作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运用装置、行为、录像等多种媒材介入各种既定的秩序与规则。种种自然现象与物品也是胡昀长期关注与工作的对象。2010年北京魔金石空间举办了胡昀的首次个展“天上去”。他的作品先后参加了中国平遥摄影节录像作品展(2006);北京长征空间画廊主题展“为什么去那里?”(2007);上海东大名创库现场活动“出台”(2008);上海奥沙画廊“艺术新经济”(2009);北京天安时间艺术空间“2009夏季艺术市集”(2009);瑞典哥德堡BOX画廊“K?T A4”(2009);上海外滩18号18画廊“绘之手”(2009)等国内外展览。2010年胡昀受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邀请,在伦敦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艺术家考察入驻,他的纸本作品被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永久收藏,胡昀的装置作品还将在博物馆中持续展出至2012年。

===下一页===

===下一页===

作品:重读约瑟夫·博伊斯——如何向兔子解释今天(Re-performing Joseph Beuys---How to Explain Today to a Hare )
艺术家:李牧(Li Mu)
原作及现场作品阐释:1965年11月26日,约瑟夫·博伊斯在德国杜赛尔多夫施梅拉画廊作了《如何向死兔子解说图画》的行为表演。博伊斯坐在画廊入口旁角落的一张椅子上,他的头浇满了蜂蜜,贴了金箔,手臂上抱着一只死兔子,目不转睛的看着它,然后站起来,抱着兔子走,让它接近挂在墙上的画,好像在和死兔子说话。有时他停下来,和死兔子越过画廊中央干枯的枞树,一切以一种难以形容的温柔和专注进行。

2011年3月19日,我决定在中国上海外滩18号重新表演这件行为作品。我像博伊斯一样,坐在画廊角落的一张椅子上,头上浇满了蜂蜜,贴上金箔,身旁有一只兔子。我会和它对话,玩耍,然后,我会把摆在桌子上的书(近年来的艺术、哲学、新闻等)随手打开,念给它听。之后,我会抱着它,离开。

艺术家介绍:李牧(出生于1974年3月,江苏省丰县)是一位生活和工作在中国上海的艺术家。他于1995年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200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李牧的作品形式包括录像、照片、装置和表演等。他尝试着从日常生活出发,通过艺术作品建立起他和周围空间、人群的关系,用他对生活的切身体验来模糊艺术和生活的界限,也通过这些作品来逐步完善自己。

李牧举办的个展和参加的群展主要包括: 51m2:5# 李牧 泰康空间,北京(2010);安拿芬尼-李牧录像作品展 证大现代艺术馆艺术银行,上海(2006); 双倍无限 Van Abbemuseum,荷兰文化中心,上海(2010);Apart, we are together Anne & Gordon Samstag美术馆,阿德莱德,澳大利亚(2010);城市故事-波罗的海三年展 CAC 维尔纽斯 立陶宛(2009);上海滩1979-2009 局门路436号 上海(2009);起点:介入艺术生活366天 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2007); 刷新—中国青年艺术家 证大现代艺术馆,上海/阿拉里奥,北京(2007);玖佰贰拾公斤 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2005)。

===下一页===

===下一页===

作品:我的描述(My description )
艺术家:唐狄鑫(Tang Dixin)
原作及现场作品阐释:伊夫·克莱因从2楼纵身而下的经典作品照片
更多关于原作的资料:http://www.yveskleinarchives.org/http://en.wikipedia.org/wiki/Yves_Klein

唐狄鑫在现场用自己的阅读方式,用行动去描述一种心理预期,用想象对抗现实的虚无,展示生命力的独一无二。

艺术家介绍:唐狄鑫于1982年出生在杭州,目前生活工作在上海,2007开始参加艺术展览,主要从事行为、绘画、录像及装置等媒介,他的行为作品以利用身体、主动去遭遇周围的人和事,作品存在某种对抗性,制造出某种非现实的意义,但又具有现实的场景或状况,剔去行为的表演性及身份感,让艺术介入到日常生活,进行反思或者参照。

更多关于唐狄鑫:曾经参加维尔纽斯的波罗的海三年展《城市故事》的舒服项目,上海当代艺术馆(2010),青和美术馆(2010),北京艺门画廊(2010) ,香港奥沙画廊(2010),北京天安时间当代艺术中心(2009),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2008),“出台”上海东大名创库(2008),上海非艺术中心(2007)他还参与了上海年轻艺术家自己组织的<舒服>展(2008)及上海东大名创库的《消失》展(2009),他在上海非艺术中心策划了《安全第一当代行为艺术展》(2007)

个人作品网站:www.tangdixin.com

===下一页===

===下一页===

作品:滴水事件(Drip Event)
艺术家:高铭研(Gao Mingyan)
原作及现场作品阐释:George Brecht在他的"滴水事件"(Drip Event,1960)中,使不同来源的水,滴进所有空的容器。艺术家高铭研这次的表演以自己的身体为容器创造了音乐

艺术家介绍:高铭研从事装置影像类作品也对行为艺术表演很有兴趣。作品《误读》:在立陶宛买了很多旧书然后请当地人帮我翻译了书的名字。用听到书的名字后的第一个脑子里的印象来创作场景和模型,材料使用书里的书页,总体来说是对于体制希望能去突破,能冲破出来。

高铭研1983出生于上海,现生活工作于上海。个展: 我的书房,艺术登陆新加坡(2011)。 痕迹, ArtHK ,香港(2011)。部分群展:2010 心境--上海当代艺术馆文献展,上海当代艺术馆(2010);《听到吗?》80后当代艺术家联展--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香港(2010);《城市故事》---波罗地海三年展(2009);《艺术新经济》---上海奥沙画廊(2009);《介入-366 证大回顾展》---上海证大美术馆(2009);《出台》行为艺术展 ---东大名创库(2008);《舒服》当代艺术展 ---上海(2008);《Art Multiple 2008》艺术展览 ---可当代艺术中心(2008);《刷新-北京》年轻艺术家联展---北京阿拉里奥艺术中心(2007);《刷新》年轻艺术家联展 上海证大现代艺术馆(2007);《干涉》---上海 (2007);《游乐场》当代艺术展---上海 外滩地下旧银行金库(2007);《水果刀》上海年轻艺术家联展---上海 比翼艺术空间(2005)

===下一页===

===下一页===

作品:现成品(Readymade)
艺术家:陆平原(Lu Pingyuan)
现场作品阐释:1960年左右,艺术家 Piero Manzoni 站在一个展台上 ,把自己的身体作为现成品进行展示,当他离开展台后,观众也可以任意参与这个作品。陆平原则做了一个和自己身高(170cm),身材相似的“展台”,努力爬上去成为一件“现成品”。

艺术家介绍:陆平原(1984年出生于浙江省金华市)是一位现生活工作于上海的艺术家,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他的创作几乎都是来源于日常的物体之间的一些关系,使他们通过我发生一些微妙的转换。使用他们来传达另一种语言。从利用日常身边的小东西做行为到设计一些日常化的物品,这种对物品的热情一直强烈地支持着他。

更多关于陆平原:他的个展 “自律的呼吸”曾在上海M50创意中心展出(2010),群展包括:“心境 Moca当代艺术馆文献展” 上海Moca当代艺术馆(2010);“阅读“ 黑蓝空间 上海(2010); “青年折扣店”北京艺门画廊(2010);“用手稿” 上海SHIFT集装箱(2010);“消失” 上海东大名创库(2009); “艺术新经济” 上海奥沙艺术空间(2009); “HORNY A4” gallery Box, 瑞典哥德堡(2009);“小制作第8回” 证大艺术馆(2009);“小制作第5回” 上海小平画廊(2008)。

===下一页===

作品:不存在的真实(non existing truth)
艺术家:王思顺(Wang Sishun)
原作及现场作品阐释:激浪派艺术家约翰凯奇在一次音乐表演时,打开音乐厅大门,让街道喧嚣的声音在音乐厅回响。

王思顺在现场表演时,拎起行李,走出展厅和外滩18号,独自去江滩或其他地方消遣掉这个夜晚。观众或议论等待,或莫名奇妙,或然后了悟。任何离开都会被抽象为伤感。“离去”是所有故事中最低落情绪的最高潮表现,让身体溶在这个城市的黑夜比较适合我对上海这个城市和展示地点的经验想像。瞬间的现场呈现连接的是延绵的整夜的行为过程,既定的展示现场拓展为更广阔的城市空间。“离开”仿似过程结束,但只是行为的开始,而观众不可知和可不知的这段不在场的现实,却是观众无法拒绝的不存在的真实。

艺术家介绍:王思顺 ,1979年7月22日生于武汉。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现工作生活于北京。他的作品采用装置,雕塑,和部分绘画等媒介。往往以自己的经验和情感为出发点,展现对时空﹑生命等终极问题的讨论。早期作品《如果…那么…》体现了青涩但真诚的情感和艺术态度。《多巴胺之巅》(2010年1月泰康空间个展)则是一次以诗意但又凝重的方式对现实空间和精神空间界限的探索。《不确定资本》虽然依据了现行经济机制并包含了对经济社会资本逐利危险的批判,但仍然具有他特有的时空观念和宿命色彩。

===下一页===

帮助中心 | 配送与验收 | 售后服务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作品收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艺术眼版权所有 © 2017 京ICP备20230145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