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罗全球艺术精品
 

策展人吴承祖综述

2011/1/4

建造什么?移除什么?哪个空间被改变?哪些边界要维护?

林一林在艺术创作中一向关注文化现实以及对身份的集体记忆。他在观念方面的创作实践总是以一种机智而富有活力的方式将社会建筑和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他的主要兴趣点在于城市发展中的我们平时如何与周围的社区空间建立联系。从这一点出发,他往往把艺术作品作为调动空间建筑的一种方式。林一林作品覆盖的媒介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雕塑,装置,现场行为,摄影以及纪录户外行为的录像等。

“谁的土地?谁的艺术?”是一个与具体地点联系紧密的项目,旨在研究并强调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不同现实的比较中,林一林用他对日常生活的个人观察与体验激发了艺术与土地之间的对话,试图协调催生一种定义两者价值的社会话语。

不同形式的重复似乎在林一林的叙事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最明显的例子是他多年来用砖头建造了一系列墙壁。无论是作为沉思之墙,还是介入行为,或是作为替代“居所“,甚至为公众创造张力的实际载体,墙壁都是一个不断出现的隐喻。然而,每次出现,墙壁的形态和内涵都会稍有变化。对于林一林来说,砖墙代表了他与观者之间的一种象征性建构。墙壁本身从建筑学角度来讲以其重复的几何构型随着艺术家对所在地现场的直接物理反应而不断改变形态。如此也用一种微妙的方式提醒我们,现实(如艺术一样)是一种协商的社会实践,不仅可能遇到各种障碍,也可能在一个复杂的文化层叠和堆积的系统中受到人为操控。

墙的意像在林一林作品的隐喻意义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无论是作为社会参与之墙,建构的展览品,还是给人立足之地的“居所”,抑或自然材料(水,铁)和人造元素(自动按摩机,纸币,塑料袋)辩证的结合体,每一次创作都会让观众看到一堵新的,稍微有些不同的墙壁。在这次的项目里,墙再度成为核心。清迈“土地基金会”将呈现一件永久性作品,林一林在该装置中融入了他对当地动态关系的理解,包括“土地”项目所在的农村地区以及这里进行的一系列自给自足的生产活动和居所建筑实验。

这次的方案,其重点关注对象是人以及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现场将成为整个项目观念维度的核心地带,切入点主要围绕中泰两国土地合法权分别如何得到确认展开。因此,本项目希望在艺术与土地之间建立对话,同时纳入作为价值确认机制的社会话语,与其进行协商。此次在清迈“土地”项目的定点装置主体为一道砖墙,长约10到12米,高约3米。一杆“古老的”中国秤将被悬置于墙体之中。艺术家为我们呈现的装置与他对周围环境及其所在地特征的认识有关,即“土地”所处的农村背景和风貌。建造完成后正式开幕时还会有现场的行为表演。

在曼谷唐人当代艺术中心,林一林向我们展示的是他对目前中国最热门公共话题之一 - 。土地商业化的认识画廊空间内部将筑起一道画满涂鸦的墙,同时展出的还有一张招贴板上的印刷图像以及一段录像。素材主要来源于林一林的亲身经历,因为他也是今年北京工作室遭遇强行拆迁命运的艺术家之一。此次作品混合了来自不同背景,不同媒介,不同社会经验的各种指涉,并将上述所有元素编织成一段统一的视觉叙事。

在中国,土地所有权相关政策永远是社会争议的焦点,至今仍然影响着各阶层百姓的生计,尤其是土地的开发和使用。更重要的是,该装置使我们得以更近一步考察中国如今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公众眼里价值最高的商品 - 。土地然而,土地改革的相关原则在中国的共产主义土地所有制中始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个项目探究了一块土地在。中国和泰国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挑战了我们平时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总之,这是一个关于我们和我们未来的项目。

帮助中心 | 配送与验收 | 售后服务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作品收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艺术眼版权所有 © 2017 京ICP备20230145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