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罗全球艺术精品
 

胡志明小道行程中的言论

2010/7/7

金边四天行动言论摘要

金边早餐言论之一:当代艺术是什么?陆兴华:它可能是最好的观察社会的工具,是最能引起争议的工具。同学们马上举例艾未未和老金蜂等人的创作来质疑这个观点。因为大家都认为他们的创作只针对争议而创作的。金边早餐言论之一:王家浩指出没顶公司的模式很像建筑师开的建筑事务所的模式,对他来说没有新鲜感。金边早餐言论之一:中国艺术家的问题是无“知道如何开始,为什么开始。金边早餐言论之一: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似乎有点药很多,但找不到病。金边早餐言论之一:大部分艺术家都用本能在创作,因为他们的经验都来自媒体。缺少知识系统的参照。这可能是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创造力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金边早餐言论之一:面对理论家和哲学家,艺术家要创造的可能就是那语言的尽头,无法描述之物。

从伽利略的镜片谈起-胡志明小道

陆兴华老师提出当代艺术应该是从最敏锐的观察中发生的最具争议的作品时,谈到了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镜片,它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在这里,作品其实就是一个社会装置,是在作品中起作用的。陆老师提到,磨镜者的工作更重要,但他没有意识到这个镜片是可以用来观察,所以艺术家光做磨镜者是不够的,先有了观察才知道去找镜片。

张慧胡志明小道上的研讨

张慧表达的意思是,个体性就是社会性,它是有很多方面在连接的,到底是什么,是哪些权利在赋予你们敢这么孤立地、狭隘地、心安心安理得地只用这其中的一层意思。正常、健康的交流是基于一种心里的不安,否则就是污泥浊水。我们团体自己的交流和对外部的交流都有正常健康的交流时刻,也有不正常不健康的交流的时候。

汪建伟阶段报道

我觉得对我来说,这次出现两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遭遇”和“社会卷入”。“遭遇”在第一天就谈到,我们来到这里是要遭遇,打遭遇战,而不是发现,发现这个词与遭遇相比带有太多的主观性和预设。后来几天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遇到不同种类型的机构和人群,是无法预设提前想到的,面对的也是极其复杂的现场状态,包括我们每个人自身都被深深地卷入。

张对策展人高士明展开长达两天天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会

自白之一:高:作品中的意志来自一个人长期对一个线索的关注,始终变动不居的东西。我讨厌纯粹的机会主义,或者策略性的机会主义。高士明看重的意志不只是坚持、倔强,基础是关切。自白之二高士明:我确实有让意义最大化的倾向。我的工作可能不适合你这种艺术家,我的意义可能不是你的意义。


飞地 | 驻地 | 基地?
案例讨论:影响建筑学历史的建筑师的行走,及其创作和传播。 我们能否将围墙对应于飞地,格栅栏对应于驻地,红线对应于基地?那么,切线与上述围合的线之间的差异在哪里?

作品(WORKS)| 项目(PROJECTS)?
涉及“胡志明小道”策划书中的“建筑与当代艺术在面临社会工作时的异同?”等话题。 如何从OTHER SPACE/PLACE中,获得我们想要的作品,或者说作为项目的基础? 如何向OTHER SPACE/PLACE展现我们所做的项目,或者说将作为作品化的项目? 建筑物分别放置于作品/项目的视域中应当如何成为一种当代的展示?

中介 | 媒介 | 再生产?
媒介传播中的建筑作品/项目能否构成(相对于批判地域主义而言的)另一种飞地?
当今建筑学的视野中,媒介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我们从建筑的杂志(或者说图片上)能学到什么?
建筑学传统的再现方式在与新的媒介手段的对抗中能起到怎样的作用?后者说在建筑物的飞地中,媒介的作用以何种方式产生其效应?
建筑生产过程中的中介如何在再生产中,产生新的可能性?

可能性 | 可能性的条件?
以“中国的实验建筑”的十年为例。
可能性在何种条件下被(误)认为是“身份”的表述或建筑的“实验”?
如何通过媒介确认自身的可能性条件?
建筑作品/项目的可能性条件在全球化的政治框架中将如何表述?
中国当代建筑的文化叙述向政治叙述的转向传递了怎样的现实?这意味着前者已然耗尽或者说后者在总体框架中的必然性



帮助中心 | 配送与验收 | 售后服务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作品收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艺术眼版权所有 © 2017 京ICP备20230145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