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罗全球艺术精品
 

【资讯】首届“希克奖”展览香港开幕,将中国当代艺术带入国际视野

日期:2019/12/11 至 2019/12/11    
       
香港M+主办的首届“希克奖”展览12月7日正式向公众开放,这场在香港西九文化区艺术公园M+展亭举办的展览呈现了六位入围艺术在近两年内的新作,他们分别是胡晓媛、梁硕、林一林、沈莘、陶辉、杨嘉辉。希克奖旨在遴选在大中华地区出生或工作,而作品与区内息息相关的艺术家,意在呈现这一地区多样的杰出艺术创作,并向国际推广。

上(从左至右):胡晓媛、梁硕、林一林
下(从左至右):沈莘、陶辉、杨嘉辉
摄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希克奖”展览由M+视觉艺术希克资深策展人皮力策划,他在开幕致辞中说,“过去的一年充满了纷争与不确定性,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格外艰难。但是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向一个新的时代的转向,展览在此时开幕我感到非常骄傲。六位艺术家的作品共同展现了今天的艺术实践的多样性。艺术本身或许无法直接解决政治或社会的纷争,但是它们总能从既有的社会规范中创造分化。艺术的图像本身也许是抽象或微妙的,但是它的意义可以超越艺术家个体,进而通过与周遭相关联以产生新的话语。因此艺术的诉求超越当下的世界,与一个新的时代的潜力对话,这也正是希克奖与展览的意义。”

 变革时代的多样艺术实践 

展览中,胡晓媛、梁硕和林一林都呈现了由M+委托创作的新作。

胡晓媛2019年的新作《石疑》以名为“绡”的生丝及各种现成物为素材,她的雕塑以独特的材料和日常的物品为载体,呈现了过程与时间留下的痕迹。

胡晓媛,《石疑》,2019年
钢筋、大理石、木、綃、木棍、海水侵蚀的石灰石、玻璃杯、肥皂、铸铁秤砣、砖块、水泥、鸟巢、热情果  尺寸不一
香港M+委约创作
展览现场照片(2019),摄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梁硕的《山顶里》(2019年)位于M+展亭外的开放空间,这件场域特定装置作品以竹棚的形式搭建;作品有感于香港都市环境中随处可见的竹制脚手架和挺拔林立的楼宇,并将远处的太平山山顶和正在建设中的M+大楼“借景”到展览现场有限的空间里。





梁硕,《山顶里》,2019年
 竹、塑胶网、人造树枝,尺寸不一 
香港M+委约创作
展览现场照片(2019),摄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林一林的录像新作《台风》记录了他在广州的一场行为表演,艺术家脚踩高跷在深夜里游走于当地独特的骑楼走廊中,建构出一种意料之外的都市空间体验;此外,现场还展出了林一林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和意大利罗马街头创作的表演《第二个1/3单子》和《后面》的作品录像。


上:《台风》,2019年录像(彩色、有声) ,33 分 33秒 ,香港M+委约创作,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下(从左至右):《台风》,2019年录像(彩色、有声) ,33 分 33秒 ,香港M+委约创作;《第二个1/3 单子》,2018年,录像(彩色、有声),44 分 50 秒 ,纽约所罗门·R·古根海姆美术馆和何鸿毅家族基金会委约创作;《后面》,2019年 ,三频道录像(彩色、有声)15 分 30 秒 ,罗马MAXXI美术馆委约创作
展览现场照片(2019),摄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沈莘2017年的作品《夜莺的挑衅》来自M+收藏,这件录像装置作品的四个频道的内容互相嵌套、指涉,通过多线程的叙事结构探讨了关于文化、宗教、世俗、科学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复杂关系与冲突。
沈莘,《夜莺的挑衅》,2017 年
四频道录像装置(彩色、有声) 53 分钟
 M+,香港
王兵捐赠,2018 年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陶辉的多屏录像装置《你好,尽头!》(2017年)在日本拍摄制作,曾在上海外滩美术馆等机构展出,作品中的故事改编自中国的社会新闻或故事,将迷茫和焦虑的个人情绪转化为当下的普遍社会现象。



陶辉,《你好,尽头!》,2017年
高清录像装置(彩色、有声)
40 分钟
艺术家、京都艺术中心、上海外滩美术馆、麓湖?A4美术馆借出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展览现场照片(2019),摄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香港本地艺术家杨嘉辉通过《消音状况#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2018年)呈现了一场没有旋律的管弦乐演奏,音符之外的声音构成了聆听的对象,促使人们重新想象声音与音乐的构成和框架。

杨嘉辉,《消音狀況#22:消音的柴可夫斯基第五交响曲》,2018 年
高清录像、八频道声音装置及地毯
45 分钟
艺术家借出
展览现场照片(2019),摄影:Winnie Yeung @ iMAGE28

展览期间,希克奖评审委员会将选出一位最终获奖艺术家。获奖者将获50万港元奖金,其余五位入围艺术家也将获10万港元奖金,以鼓励他们日后继续创作。希克奖主席由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Suhanya Raffel)和前中国当代艺术奖主席刘栗溧共同出任。希克奖评审委员会的七位成员分别是,伦敦泰特美术馆馆长玛丽亚·巴尔肖(Maria Balshaw)、巴黎蓬皮杜中心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伯纳德·布里斯特恩(Bernard Blistène)、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台北策展人赖香凝、M+馆长华安雅、中国当代艺术奖创办人乌利·希克和艺术家徐冰。最终评选结果将于2020年3月公布。

 国际视野里的中国艺术 

“希克奖”2018年在香港设立,它的前身是收藏家乌利·希克(Uli Sigg)于1998年创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奖(CCAA)。希克强调,“我当初设立中国当代艺术奖,为促进关于中国当代艺术的深入对话播下种子,而希克奖成为M+项目,确保这些对话得以持续发展,并接触到大中华区以至世界各地的更多观众。”
M+呈现首届“希克奖”展览,表扬大中华地区出色艺术创作。由左至右:M+视觉艺术希克资深策展人皮力、北京艺术家徐冰、台北策展人赖香伶、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伯纳德·布里斯特恩 、入围艺术家杨嘉辉、入围艺术家林一林、入围艺术家胡晓媛、M+ 董事局成员及收藏家乌利·希克、入围艺术家梁硕、入围艺术家陶辉、入围艺术家沈莘、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M+博物馆馆长兼希克奖联合主席华安雅、希克奖联合主席刘栗凓、M+ 副总监及总策展人郑道链、M+视觉艺术副策展人谭雪凝

M+博物馆馆长华安雅在希克奖展览开幕致辞中表示,“通过将中国当代艺术奖置于博物馆机构中并呈现为希克奖,我们把奖项本身带入了更大的国际视野中,也为它赋予了公共对话的框架,这与M+博物馆致力成为我们时代的全球性博物馆的目标是一致的。我们邀请重要国际机构的馆长作为奖项的评审,与香港和大中华地区的博物馆馆长和策展人共事,共同为未来做出重要的决策。”

与“希克奖”举办同时,M+也正在筹办“希克中国艺术研究资助计划”,以支持对于中国艺术领域的崭新研究。该项两年一度的资助计划,以M+藏品系列为素材,致力促进此地区关于艺术的当代交流对话,建立推动研究和讨论的新平台。而此研究特别以M+希克藏品为对象,此藏品是M+藏品系列的骨干,亦是目前世上最重要及最齐全的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之一。
(文章来源于TANC)
帮助中心 | 配送与验收 | 售后服务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作品收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艺术眼版权所有 © 2017 京ICP备20230145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