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罗全球艺术精品
 

“中印文化连线”精彩发言节选(上)

2014/12/19

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孙建华代读文化部部长蔡武贺词 :

值此“中印文化连线”论坛举办之际,我谨代表文化部致以热烈的祝贺。并对专程与会的中国和印度专家表示由衷的欢迎和感谢。中印同为文明古国,有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从古老的文明中汲取智慧、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充分地展示我们的胆识、远见和胸襟。今年9月习近平主席成功访问印度,与穆迪总理发表中印联合声明,启动中国印度文化交流计划,宣布两国文化部建立部级磋商机制。文化领域成果丰硕,显示了文化在两国关系发展中占据的重要地位,也为新时期中印文化交流与合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个要求。“中印文化连线”项目里由11位专家组成的团队用26天时间走访了印度新德里、昌迪加尔等9座各具特色的代表性城市。与印度艺术、设计、音乐、舞蹈、戏剧等等领域重要机构团体和个人近距离地交流与沟通,多角度地交锋碰撞,不仅加深了对彼此文化活力根源的理解,也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并推动了新的合作项目为未来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中印用一个声音说话,全世界都会倾听。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全面深层次地交融合作,全世界都会被吸引。我由衷盼望“中印文化连线”用文化为两国的文化艺术机构搭建起对话与交流的桥梁。愿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特别是民间的各种交流合作百花齐放,经久不息。

中国文化部外联局副局长孙建华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 贝兆健 :

中印都是有用悠久历史的文明大国,从秦代开始历经两汉、隋唐、宋元,古老的丝绸之路将中印两国文化相连,带来双方思想文化和人员物产的极大交流。这2000多年以来的中印文化交往历史已经说明双方能够从各自丰厚的文化积淀中吸取智慧和勇气,相互学习,彼此影响。中印两国文化不仅能够各自发展,也能够通过彼此文化领域的紧密合作呈现出更加丰硕的成果。

2014年是中印友好交流年,今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成功访问印度,并启动了中国印度文化交流计划。这凸现了文化在两国关系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也对新时期中印文化交流与合作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在中国在上海举办“中印文化连线”论坛这些项目开展新时期的中印文化交流是拓宽两国文化桥梁的有益尝试,上海也愿在中国文化部的指导下与印度同行公推努力,抓住机遇,深入合作,推动新的合作项目,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积极有效的探索取得新的合作成果。

上海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贝兆健

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副所长 Jasbinder Kasturia :

印度关系文化委员会其实是旨在加强和其他国家的创意的对话和文化的交流,为了更好地促进对话,我们是希望更好地彰显印度的文化的多元性,通过人与人的交流互动,进行文化的交流展现印度。通过互动更好丰富印度和为国际社会创造价值。在14世纪的时候,印度和中国占了世界GDP的40%,文化和贸易的关系在两国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了。我们在文化和艺术有着很深厚的传统,我们不知道两国是什么时候开始进行文化交流的,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双方的文化一直非常的频繁,在今天依然持续。值得一提的是中印两国已经友好交往了2000多年,这样的友好的关系是源自我们在宗教方面的联系,是印度的高僧把佛教带来了中国,今天的关系是两国人民希望创造繁荣的未来。

印度文化关系委员会副所长Jasbinder Kasturia

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 Naveen Srivastava :

中国和印度是文明古国,两国的文化的关系延续了数百年的时间。最近我们在上海推出了一个佛学还有印度文化展。这个展览非常大,而且还在持续当中,大家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在上博物馆去观看。大家可以看到佛教文化以及印度和中国之间的文化联系,以及一路发展下来的脉络。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要记住在古代通讯非常困难,交通也不像今天这样便捷。但是,当时我们两个文明古国有着更多的文化的交流,甚至比今天要多,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要铭记我们能做得更好,更多。今天的论坛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习近平主席在9月份出访印度的时候和我们的总理宣布明年是中印友好关系年,我希望中国的年轻人和中国人来印度看一下印度的传统的文化,感受我们怎么样进一步交流。

其他我想谈的是中国和印度有很多的年轻人,中国和印度建国的历史也相对比较短,我们两个国家包括年轻人和他们的愿望以及他们对未来的愿景是非常相似的,我们的双方有很多的共同点,但是年轻人以及艺术家和印度人民,和中国的人民的互动不够。我希望通过今天的论坛,我们可以讲讲我们怎么样弥补这样的空白,让我们的年轻人、艺术家、人民互动交流。印度的年轻人和中国的年轻人渴望一样的东西,希望有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环境,这是长远的文化方面的关系的共同的基础。

印度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Naveen Srivastava

===下一页===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艺术世界》杂志主编 龚彦 :

中国和印度互为镜像,又为方法。对印度的思考和研究,某种程度是为了中国的自明。印度和中国有着太多的历史相似性,我们都曾是文明古国,为人类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都曾以欧美作为方法,至今这种价值观还渗透在我们的经济、文化、知识生产中;在全球化语境下,我们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我们都在寻找本土主义和世界主义之外的新的参照体系,然而尽管有如此多的历史和心理交集,但当代的印度却离我们既近又远,尤其是在人文方面。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艺术世界》杂志主编龚彦

新德里国家现代艺术画廊馆长 Rajeev Lochan :

我们的生活是非常有趣的,我们居住的环境,我们的家,我们触摸墙壁,我们和他人握手,很多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美。我们看不到美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想象。对我来讲这是虚拟的。还有另外的视角是有的时候我们会讲这是一个美梦,有的时候它不是梦的全貌,这是都可以融入到建筑中。在音乐里或者是其他的形式的艺术不一定得到完全的展现,但是在建筑立你可以把更多的元素融入进去。我把建筑称为真正的美,真正的融合,你可以触摸、感受。当你去看建筑展的时候你要得到一种非常好的灵感,跟画又不一样,你看到美丽的画你可以拿回去挂在家里,但是建筑不可能搬到这里,因为建筑是一个综合性的环境,有外围的景观。如何进行很好的展览,要做景观的展览,你可以感受到建筑可以告诉我们什么,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愉悦,我们体会到建筑的周围的环境我们才能去享受建筑,他们在说话,告诉你很多的建筑,很多的经验与体验,这就是一种人居。

尼赫鲁发展基金会下属CEE环境教育中心资深项目协调 Prathana Borah :

我们的CEE环境教育中心一直以来研究把文化和教育的融合,把我们的传统的理念融入到环境教育中,推动可持续发展。如何去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和运动之间的联系。我们的项目叫做保护传统,传承传统,主要是记录如何以传统的方式保护我们的环境和一些传统的文化。当我们看传统的时候我们也要有一种可持续性的思维方式。要记录印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们看到人们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很多时候,当我们讲非物质文化传统的时很多时候没有界限,我们先看人、机构,所有的相关的文件记录,以往人们如何保护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会和很多传统的保护者联系,他们通常不会做常规的建档的工作。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材料、影视、书籍、出版物,我们会有和政府的合作,得到政府的支持。我们会研究案例为未了的项目提供借鉴。所有的信息的录入,首先是组织或者是个人的身份,再看正在进行的人存在的传统,我们还会记录这个传统是不是受到威胁。所以我们会看所有的不同的方面。我们会录入这个人或者组织的联系方式,作用我们知识库的一个部分。同时我们还有一个目录册,网站。这个网站是可以开放的。我们一开始有300条目,现在有600,我们邀请了很多人给我们发传统的信息。很多人知道上这个网站可以去记录各种各样的传统。

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是怎么样更好地让我们的产生可持续下去。我们希望年轻人通过文化有更多的互动,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国家的传统、饮食。和中国的合作是希望有更多的文化方面的交流,让更多的年轻人保护传播,让中印两国的年轻人不仅是讨论文化,更多的是支持两国的保护文化传统的努力。

最后我们希望用技术来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网络,所以你会怎么样用各种各样的电子产品记录好他们的传统,我觉得这个对我们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会有着非常好的意义。

尼赫鲁发展基金会下属CEE环境教育中心资深项目协调Prathana Borah

印度国家设计学院跨学科设计研究所教授 Mihir Bholey :

我觉得我们要好好地去思考如何让文化让人民联系起来?大家可以走到一起畅想未来,通过文化感受不同的文化元素。第二个就是我们看起来好像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种族,不同的语言,有各种的差异。但是如果我们抛开表面去探究,会发现很多的时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从人性的层面去考虑我们对生活的态度、对环境的态度,我们的价值观有很多的类似,有哪些价值观我们要探索,利用相似的价值观让我们更紧密相连,我觉得这个对我们来讲也是非常关键的。

印度国家设计学院跨学科设计研究所教授Mihir Bholey

===下一页===

wx-design创意总监、湖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华·美术馆执行馆长 王序 :

此次的中印文化交流之行中,我,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最让我好奇的莫过于印度的文字。一个国家有多达16种的官方文字,这是极其罕有的,也是我从未曾见过的。我不禁去想,这16种文字共存的情况,在当下,在未来又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些什么呢?

无论如何,印度和中国的文字最具特点的就是都可以用毛笔与苇杆笔书写的方式来呈现表达。两者非常相似相通。每一种文字都是对它自身文化的一种传承。我觉得这非常有趣。所以关于这点,希望在未来的展览和出版中可以展现出来,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印度的视觉文化,促进交流并从中获得启发。

wx-design创意总监、湖南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华·美术馆执行馆长 王序

设计师、亚洲设计与艺术研究小组创始人 Kirti Trivedi :

一开始我收到论坛的相关的资料的时候他们问我的问题是为什么印度的文化会这么有活力。第一个原因是印度有着深切的信仰的系统,我们相信在我们之上有一个更高的存在。在印度有各种各样的多元的文化,16种文字,这个在其他的国家都是没有的。其实在印度有两种视觉文化,一种是古典的,这是千年积淀的文化。

第二种是普罗大众的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形式,因为有不同的人做独立的创作,以自己的形式自由创作,不受任何人的指挥,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这个是印度的艺术的所谓的起源,就是印度的艺术从来不是描述现实的物质的世界,或者是我们能看到的世界,我们是能够把一些看不见的概念,没有形式的概念转化成某种形式。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去做,把无形的东西化成有形,通过某种形式把概念转化为大家可以看得懂的东西。也就是说我们通过这种可视化的东西阐述一种特定的意思或者是信息,因为可视化的工作使得印度很多的抽象的东西变得让更多人能理解。

设计师、亚洲设计与艺术研究小组创始人 Kirti Trivedi

建筑师、家琨建筑创始人 刘家琨 :

讲讲城市的课题,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人口大国,面临共同的问题,上午我在听的时候有一句话是部长说的,中国、印度联合起来发出同样的声音,世界还是要听一下的,确实是这样的。

密集生存。按西方的讨论,密度这样的问题跟东方完全不一样。中国的密度和印度的密度是另外的问题,超越了西方的建筑学的讨论。所以我觉得密度的讨论应该由中国和印度自己定标准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尺度。汽车化的城市已经带来了很多非人性的问题。我们现在都有些大道、大路、街,很少有巷,但是尺度是中国的,如果有巷,有这样的掌纹一样的事物,很多的传统和生活才可以发生。

还有公共空间。一说到公共空间,西方的理念说“广场”,但是公共空间跟很多的事情有关,跟权力也有关系,如果有很大一个广场不让人进去也不能叫公共空间。但是我看在印度和中国有一些相似的情况,我觉得这是可以共同来研究的,定义的。

新旧关系在所有的发展中国家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为什么一定要以新代旧呢?新和快已经变成了某种信仰,是不是这样呢?能不能共存呢?

还有精神与世俗生活的关系,在中国也许没有宗教,但是文化中心是有的。在西方有宗教,但是西方的教堂总是一个孤立的姿态,,在印度是同在的,它是和生活混合在一起的,这是一个生活观、哲学观、神学观。

还有城乡关系中国也很严重,印度也将要面临。城乡关系是很大的课题,特别是在中国,现在有城镇化,城乡一体化,但是城乡一体化绝不是乡村城市化。我觉得这个问题是需要两个人口大国需要共同面对的,而且城市也都在飞速发展。

临时建筑也是要管理的重大的内容,但是如果是你家,你想一想是建筑设计的不足,由自己补充,它其实可以是积极的。
消极空间,城市的建设中间一定会出现很多的消极的空间,看我们怎么对待,如果积极地对待肯定可以成为城市的暗的资源,我们不一定印度那样自动占满,也不一定要像中国这样严加防范,应该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处理。

建筑师、家琨建筑创始人 刘家琨

帮助中心 | 配送与验收 | 售后服务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作品收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艺术眼版权所有 © 2017 京ICP备20230145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