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罗全球艺术精品
 
首页 > 艺术家 > 艺术家视频
艺术家频道 - 岛

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

记者:张跃晖     摄影师:王艺戈     日期:2017.03.18

“大尾象工作组”(以下简称“大尾象”)由艺术家陈劭雄、梁钜辉、林一林和徐坦组成,九十年代活跃于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1991-1996年期间,大尾象在文化宫、酒吧、大厦地下层和户外等临时空间,自主组织策划了五回展览;1998年,他们在香港理工大学和瑞士伯尔尼美术馆各举办了一次呈现工作组整体面貌和新作的展览;1998年之后,大尾象受到了各类大型国际展览的邀请,工作组成员在“第四届光州双年展——暂停计划”(2002)“第五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之紧急地带”(2003)“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化实验空间——第二届广州三年展”(2005)中分别参展。

1990-2000年之间是珠三角当代艺术在其边缘性中酝酿出独特性的十年,这种独特性可被视为中国和亚洲爆炸性经济起飞、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全球化、商品经济、消费主义以一种“自由开放”的面貌深刻地改变着普通人的生活,一种特殊的、既非西方,也非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在紧迫的经济发展需要和更新生活的欲望的驱使下形成并付诸实行。对这种复杂的现实有着切身体会的大尾象成员,从艺术家及艺术创作的自主性和合法性出发,自觉地萌生出对西方/中国、中央/地方、公共/个人、前卫/保守等现代性两极思维方式的抵制和思考。2000年后,大尾象甚少再以工作组名义联合参展,但其中的主要成员仍活跃于当代艺术领域,并投入到年轻艺术家的教育和培养之中。大尾象在此十年期间持续的活动及其后续影响,对珠三角当代艺术生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们提示艺术家即使在缺少外部支持的环境当中,仍然可以保持创造的活力。

“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是对大尾象主要作品、展览活动和现存文献的回顾、整理和重现。“一小时”引自梁钜辉1996年在广州某建筑工地电梯上实施的行为“游戏一小时”,通过在城市公共空间中直接实施作品,大尾象以主动开放的态度演绎艺术家项目的“临时性”。“没空间”则对应大尾象1994年在广州三育路14号组织的第四回展, 展览标题“没有空间”来自侯瀚如的建议,既提示了九十年代当代艺术展示空间的匮乏,亦突出了艺术家自发展览的游击性质;“五回展”强调大尾象1991-1996年间在不同类型的非艺术空间中组织的五次展览,这五回展构成了本次OCAT研究中心展览的中心和基础。较早关注观念艺术实践的大尾象成员,将时间、过程、非物质性等概念引入创作,并将展览及活动视作探索艺术与日常生活、观念与媒介物、观众与作品关系的实验场所。概念在展厅中直接成型,过程从街道延伸至酒吧,作品和行为向观众的参与开放……大尾象在此期间的展览和活动,构成了种种一次性的时空关系。这些稍纵即逝的事件,打破了艺术和非艺术、精英主义与街头文化的排他秩序,为解读中国九十年代及其后去意识形态化的当代艺术及其社会政治语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入口。

本次“大尾象:一小时,没空间,五回展”受邀于OCAT研究中心展出,除了呈现在广东时代美术馆展出过的部分作品外,特别围绕1994年大尾象在广州三育路14号组织的“没有空间”展览,作了概念上的模拟和重建,以期反映出九十年代艺术家自发展览的真实语境。因应OCAT研究中心独特的学术定位,展览的文献部分加入了展览空间图、艺术家方案和手稿、各类对话和评论等此前未曾公开展示的研究资料。


其他视频
换一换
帮助中心 | 配送与验收 | 售后服务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作品收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艺术眼版权所有 © 2017 京ICP备20230145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