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罗全球艺术精品
 
首页 > 艺术家 > 艺术家视频
艺术家频道 - 岛

时代青年艺术计划-旋构塔·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

记者:     摄影师:任硕     日期:2014.07.13
旋构塔·2014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以“3×3×3”的框架,全力搭建一个联盟——以三个策展人(分别代表北方,东南,西南三个全国艺术核心区域),三个艺术机构,三组跨界学者为支撑——由精入深,选取45名潜力青年艺术家,200余件作品,纳入全年滚动展览。

三个策展人形成三个展览单元:

勿动!误动——一次有限的自我挑衅;

歧义!歧路——N种叙事的形态;

从戾场到立场——青年人的主体构建。

三家艺术机构全年任意抽取话题,重新组合作品,呈现学术展览。

展览希望以多样的学术点为切入口,为当代青年艺术现象提供不同的深入分析方法。

同时,三位策展人分别与两位跨界学者产生有关当代艺术的立体对话,推进艺术和社会其他层面的互动,尝试通过对话发现不同的当代艺术观察渠道,并引发对当代青年问题的讨论。
  
“时代青年艺术计划”项目希望能以旋构塔的形式,在展览呈现及延伸的过程中,不断汇集各方力量,共同支持当代青年艺术家,梳理这个不平凡时代的艺术线索,也提供一个对当代艺术进行立体分析的模式。该项目将以无限的姿态循环下去,不断见证和重提每一年的青年艺术家,发掘扶持未来的青年艺术家,以三三为起始,放眼无穷。

北京时代美术馆通过“时代青年艺术计划”整个项目的实施,同时推出“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在每年参展的艺术家中甄选优秀艺术家予以创作经费的支持。并与各家合作机构联袂创造推动持续发展的青年艺术家成长的有利环境,助力当代艺术的生态发展。

勿动!误动——一次有限的自我挑衅
策展人|鲁明军

参展艺术家:
丁力、耿旖旎、郭典、Josef Achrer、刘伟伟、陆平原、马文婷、钱丽丽、钱佳华、陶辉、王俊艺、王茂、王晓曲、杨扬、余果

艺术从来都是在诸种体制性的条件及其束缚中得以生长的。无论政治文化,社会经济,还是艺术体制本身,即其学术与资本运作系统,包括美术馆、双年展、画廊、博览会,以及艺术家所接受的知识教育、日常经验对他们的话语形塑等,都意味着艺术无法纯粹游离于体制之外,更无法自甘边缘而无关体制。尤其在今天,这种体制性的约束变得更为突出。一个年轻的艺术家从一出道甚至还没出道,就已经被体制化了。反之,体制自身的顽固和封闭也决定了普遍同质的语言特征和言语方式。与此同时,甚嚣尘上的体制批判似乎也已沦为一种姿态和表演,或者说是一种更为隐秘的体制化方式。

于是,所有的异质性实践便形成了与这种体制之间持续的、内在的自我紧张。而此时所谓的误动,实际就是对自身已经或正在被体制化的言语系统和认知结构的一种不安、怀疑及试错的努力。当然,这一有限的自我挑衅也许本身就是一种体制化的实践。可是,一旦失却了这样一种质疑、紧张的自觉和尝试,则无异于一种彻底的妥协、放弃和“腐败”。
跨界对话
话题:历史、革命与当代青年的思想构成
主讲:汪晖、罗岗
主持:鲁明军

歧义!歧路——N种叙事的形态
策展人|胡斌

参展艺术家:
蔡远河、邓悦君、杜忠健、何子健、黄春风、李汉周、刘茜懿、莫希亮、牛文博、韦璐、仰民、袁泽强、占研、张婧、郑梓程

叙事性、文学性这些一度被现代主义者摒弃的元素重新回到我们的艺术创作当中,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其所呈现出的非线性的、多元的新叙述特征也为人所共知。但是,它在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中国青年艺术家创作中的体现并未被充分地揭示出来。除了时空错接、碎片化的奇异拼合这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对“低文学”的俚语方言的化用,对日常景观的无节制想象,对个体感官和生存体验的别样书写等等,也一起构成越来越错综复杂的叙事性青年艺术的形态。

在这些叙事性的艺术形态中,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所谓正统的意义和叙事脉络被颠覆,它们所设置的是充满内在矛盾和歧义的场域,主线不显,而歧路重重。其实这种种的叙事冒险或者与内部的自我拆解、相互抵牾的语言和思想碰撞有关,或者与暗流涌动的日常社会的现实性如影相随,它所肢解的是那些带有伪装色的固化的表述模式。其实际上是改变视角、改变态度对既有现象的捕捉或追问,却又并非再现性的,它试图激活那些已经或正在被时间尘埃覆盖的东西。
跨界对话
话题:青年叙事与现实
对谈时间:2014年7月12日15:00
对谈地点:北京时代美术馆37层展厅
主讲:张柠、汪民安
主持:胡斌

从戾场到立场——青年人的主体构建
策展人|刘礼宾

参展艺术家:
黄铄、黄洋、李博、李涛、李洋、李艺嘉、蓼萧、罗苇、Marek ?íhal、秦蓁、陶都罕、谭天、汪化、阎洪子明、朱利页

在潮流的激荡中,在现今的政治、经济、文化语境的笼罩下,很少有青年人能成为时代的“冲浪者”。技术难以对付情景的时候,做一两声尖叫,或许能引来更多的关注,这也就是“戾场”的由来。纵观这十几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多少青年艺术家采用这样的方式,并策略性地充当“事件艺术家”?当短暂的浪花平息之时,发现自己只是一个尴尬的裸奔哥?

不“立”何来“场”?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型期是否已经到来?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可能都只感觉到一个朦胧的意象。但基于对自我主体的塑造与深入挖掘、对社会问题更细致关注的心态已经出现,这不能不让人惊喜。

“从戾场到立场”与其说是一个判断,不如说是一份期盼。抛出这个问题本身可能会引来更多的警觉,这份警觉不仅对艺术创作有益,对批评行为、策展活动、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可能都有所价值?
跨界对话
话题:从戾场到立场——青年人的主体构建
主讲:西川、舒可文
主持:刘礼宾
其他视频
换一换
帮助中心 | 配送与验收 | 售后服务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作品收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艺术眼版权所有 © 2017 京ICP备20230145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