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罗全球艺术精品
 

大搞新闻关系艺术伦理学-帝门开幕展

主办单位:陈绫蕙当代空间·北京
日期:2005/7/30 至 2005/8/30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8503信箱17分箱
策展人:郑乃铭、冯博一
    艺术家:缪晓春王宁德UNMASK    

我不走后门,但我搞关系 /郑乃铭 艺术,本来就应该透过社会学来阐述。过去,艺术往往被摆在社会边缘位置,好像没有绝对的迫切性,甚至也没有那么在意;艺术也可以拥有纪录社会流变的能力。另外,艺术走到后来好像只有少数人独享的风雅,与大众脱钩的程度,似乎也越走越远。但很少人愿意承认,艺术是很彻底社会化的一种视觉媒体,好像艺术与社会同流,就失去艺术原有的清纯。有趣的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的今天,艺术慢慢在瓦解过去传统的刻板印象,艺术家及操作艺术品的产业人士,似乎达成共识般将艺术推回到现世社会结构里,尝试藉由走到民间(或生活)的路径,拉近艺术与群众间的距离。1990年底,一些从艺术院校毕业的『流浪』艺术家,如方力钧、岳敏君、杨少斌、徐一晖、徐若涛、鹿林、丁方、伊灵等在生存方式上开始自寻地租住北京城郊的圆明园村农民的房屋,逐渐成为90年代中国前卫艺术家主要生存地画家村的雏型。92年,继北京圆明园画家村之后,一批主要是从外地来京,尝试着多媒介创作的艺术家新的聚居地北京东村形成。张洹、马六明、荣荣、朱冥、苍鑫等20多位艺术家开始散居此地。….90年代中期,随着一批艺术家在艺术市场上逐渐成功,又选择聚居在北京通县郊区的宋庄。这次已不是租借农民的房屋,而是以较便宜的价钱购买农民的宅基地和旧房重新翻盖装修,建筑自己的工作室和住宅。。一直到2002年,又有一些艺术家开始在北京城区内租用以原国营798厂的厂房作为工作室,随后,国内外的画廊,以及艺术书店、艺术空间、酒吧、咖啡馆、餐厅、服饰店等等带有都市街区文化特征的时尚元素纷纷入驻其中,形成了北京大山子艺术区(冯博一文) 798厂区为主结构的大山子艺术区,严格讲应该是从无到有的艺术梦工厂。由于,这个群聚效应是建立在民间自发性,缺乏官方单位的前导作业,所以当这个区块因为艺术人很单纯设立个人工作室,甚至也开始吸引本地及国外画廊进到里面来,它所流露出来的自主性都受到相当程度尊重。因此,如果把798厂区视为艺术人与环境建立新的相处关系基地,恐怕一点也不为过。换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厂区更能被当作艺术与群众发生新关系的处所。因为,当北京从以前圆明园画家村到北京东村、宋庄的艺术村,再到现阶段的798、艺术东区、索家村等,它等于也昭示北京整体环境的嬗变,假如以产业发展的通则来讲,现在的798所展现出来的市场经济效益,一方面突显北京大环境的改变与开放,另一方面也是艺术市场借盘机能已经产生,这些层层因素的加诸格外使得798能够吸引不同背景艺术人口入驻,同时也赋予798被快速导向国际媒体舞台的有利条件。 北京帝门艺术中心,作为第二阶段入驻798厂区的海外资金画廊来讲,时间的切入口非常合宜。由于,798厂区的框架已经完成,北京经济条件的潜质仍然具有雄厚诱因,势必会再带起新一波的海外资金流入。但是,进到第二阶段的798厂区,则已经出现过度明星商品严重普遍化情形,多少考验着798与群众互动频繁的程度,并且也面临新的画廊经营属性、新的艺术如何冲入厂区亮相的问题。当我开始思考北京帝门开幕展览内容的同时,我先想到是自己与北京艺术环境发生关系的经验。我隔了将近4年时间,最近这一阵子才再度到北京。我自然非常惊讶北京进步的内容,一方面也感受到旧关系重新拾回之余;仍然有新的关系需要加强。如果,人是如此;作为798新伙伴的北京帝门相信也会有一番新关系需要打理,而不管是北京帝门与本地的艺术家;或者是台湾艺术家要到北京来也罢,这个地方都打开双手欢迎每个前来的艺术人。关系,一个很关键性的形容词,就这么跳入我的脑里,罗织了这个开幕展的契机。在艺术家的选取上,北京策展人冯博一与我;都希望透过这次机会,让大家欣赏到不同层界探讨人与人、人与环境关系的视野,尤其是能够带给北京较不一样的视觉经验。最后,我们共同选出林书民、缪晓春、UNMASK,二位艺术家、一组艺术团队,适巧也都结合了现代科技创作媒材,可是却表现出很不相同的心境语言。目前定居纽约的林书民,这次展出的互动性影像装置作品〈内功〉,是在地面投影出一个水池,这水池里面所出现的影像有以内功让莲花开落、运用心念来钓鲤鱼。林书民会在水池两边装置两个庭园假山石,观众可以各坐在假山石一端;并且贴着脑波侦测仪来侦测你的脑波活动状况,于是,水池里的莲花开放消长,意味着观众放松与紧张程度的变化,较急躁的一方则会出现莲花快速生灭影像;相对的另一方则会出现莲花格外壮硕的景象。至于,鲤鱼的影像出现状况,道理与莲花的疾速与缓放是相同。整件作品透过数字频率分析的脑电描记器(EEG),探讨人面对外界不同诱因情况内心活动的轨迹,这种互动性的影像装置作品,在现阶段中国影像艺术创作范畴比较少见,相对应那种影像语言较为张狂与扭曲的作品,林书民将作品触角往内心延伸的做法,相信会带给欣赏者有不一样的心理感受。与林书民的沉静诉求相较,从德国留学回来定居在北京的缪晓春,影像的场景则落在都会里,新作中,不再出现那位穿戴唐装的人偶;穿梭在不同时空,缓缓吐露着环境变迁下的人际疏离与空间差异性。但我与冯博一还是挑了2002年〈人民代表〉那件作品及一件没有出现古装人偶;以巴黎地铁为场景的画面。两件作品所具备的剧场张力教人惊喜,前者在一个完全净空大会堂;少了观众的空椅子,留下的只有座位号码,以缪晓春模样所制作的古代人偶彷若鬼魅般坐在中间,画面所流露出来的荒谬与那种现世规格制化(对号入座),似乎把人在现实环境的相互挤靠却又完全淡漠的关系,整个提现出来又不免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愁怅气氛。事实上,缪晓春相当擅长挪借现实空间的规格设备;藉以对比出他内心那种对人际表面亲近,骨子里则完全悖离而驰的矛盾感。所以,当你再看他另一件以巴黎地铁为场景的作品,不同种族的人坐在闹哄哄地铁站候车,刚好每个人的后面都是红色一格格类似箱型靠墙,那种各怀心事但又被外在约束化的画面,情绪完全被满溢化,也增添了作品那股耐赏的玩味感。三位年轻创作者所组成的UNMASK艺术团体,表面上作品语言似乎有略点趣味性,但却有它深沉的内心肌里可以被讨论。UNMASK则是透过自己设计与研发出来的玩偶,经由量化的概念,虚拟出社会群聚的情形,但是三位年轻创作者却让这些玩偶处在透明的空间中(例如被半圆形玻璃顶罩住、方形的压克力盒子,指出了现代人生活的规格内容,就好比是处在一个透明公开的空间容器中,完全无所遁形。 究其实,这几位艺术家的作品,都有着我向来一惯强调艺术作品中的剧场性格,也就是说,视觉创作走到现阶段的态势,它已经具备很浓郁的多元化性格,不再只是单一化的平面创作。欣赏这样的作品过程,迂回转折是很令人着迷的一种心情过程。参展艺术家们没有直接涉入「关系」这个话题,却经由自己的作品语言,触击一种新关系的植入。在北京,或者说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人与人之间都不免会大搞关系,只是,处在798厂区这样一个梦工厂,这抽样出来的作品,人与人、人与环境;都在寻思如何建构一个新的依融关系,他们的作品,将带给你的感受,则会重新被梳理成艺术伦理学,供你玩味。

帮助中心 | 配送与验收 | 售后服务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作品收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艺术眼版权所有 © 2017 京ICP备20230145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4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