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罗全球艺术精品
 

【资讯】一波高密度知识弹雨!科学家艺术家人文学者为你解答人类未来的九大问题 #30小时最高能时刻#

日期:2018/11/15 至 2018/11/15    
       
2018年的世界处于剧烈变革之中:在世界很多地区,人类都面临着资源缺乏、气候变迁、环境污染、老龄化社会、难民危机以及审查和监控等种种挑战,同时,我们又从未如此真切地感受到“未来已来”——以人工智能、机器人、虚拟和增强现实技术引领的新科技将大大改变人的生活,但也同时迫使我们对人性本质进行重新审视。
 
今年,歌德学院庆祝在中国的三十岁生日。值此,我们将通过一种特殊的方式回顾历史:我们要回到开展工作的最初的出发点——在跨文化语境下,与我们的合作伙伴提出共同的问题,并为其去寻找答案。

我们提出了三十个根本性问题,它们关乎人类与社会的发展,关乎未来。其中九个重要问题将在于11月17日和18日“庆典马拉松”期间举办演讲系列活动中,由科学家、人文学者和艺术家解答。

关于未来的九大问题——
演讲系列活动安排
                        
2018年11月17日
17:30 - 18:00
文化和权力如何相互周旋?
演讲者:阿克曼(北京歌德学院建院院长,墨卡托基金会中国代表)

18:00 - 18:30
未来我们“信”什么?
演讲者:谷裕(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8:30 - 19:00 
如何区分重要与不重要?
演讲者:汉斯-维尔纳(戏剧导演),雷吉纳·杜拉(纪录片导演、编剧、作家)

2018年11月18日
13:30 - 14:00 
时间旅行不再是幻想?
演讲者:李淼(物理学家,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

14:00 - 14:30 
人可以脱离语言思考吗?
演讲者:阿凯(艺术家)

15:00 - 15:30 
技术是万能的嘛?
演讲者:郭城(艺术家)

15:30 - 16:00 
机器真的能创作吗?——谈技术的艺术与社会挪用
演讲者:金姆·费泽尔(音乐学者,社会学家,哲学家,柏林艺术大学)

16:00 - 16:30 
算法会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演讲者:栾剑(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微软小冰首席语音科学家)

16:30 - 17:00 
超越“超现实”:虚拟现实如何改写人对“真实”的理解?
演讲者:松田K(视觉设计师,电影导演)

1

文化和权力如何相互周旋?

时间:2018年11月17日,17:30 – 18:00
演讲者:米歇尔·康·阿克曼(北京歌德学院建院院长,墨卡托基金会中国代表)

艺术和文化在何种程度上受到权力的影响?它们是否能够完全摆脱政治或经济精英的操纵?抑或,艺术难道总该考虑孕育它的环境,反思社会问题,触及当前的时事讨论么?反之,艺术和文化是否也能够对政治产生作用,甚至对权力进行挑战?一般而言,文化交流主要被视为两个或多个国家之间对外政策的工具,但它其实也可以不受制于政府,以独立的、民间的方式进行。对于上述问题,活跃在国际上的文化机构都是怎样定位的?

阿克曼,1946年出生,在慕尼黑路德维希马克西米利安大学学习汉学、国民经济学和政治学。 1975年至1977年,他在北京大学学习现代中国历史。 1988年,他参与建立了北京歌德学院。1995年至2006年,他在莫斯科和罗马的歌德学院担任大区院长,2007年在2011年,阿克曼再次以歌德学院大区院长的身份调任北京,直至退休。自2012年以来,他是墨卡托基金会中国代表。他曾出版介绍自己在中国经历的著作《门里门外》(1979),同时,也翻译过大量中国文学作品。他近期将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2017)译为德语出版。

2

未来我们“信”什么?
时间:2018年11月17日,18:00 – 18:30
嘉宾:谷裕(北京大学德语语言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语言:中德

未来我们“信”什么?——这是任何一个凡人都无法回答的问题,我们不妨在“歌德学院”以之命名的歌德那里寻找启示。
谷裕于1987至1991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学习德语语言文学,1991至1997年就读于德国波鸿大学,学习现当代德语文学、中古德语文学、天主教神学,获博士学位。1998年起,在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系任教。2005至2006年为德国洪堡奖学金学者。现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发表学术著作、译作、论文数种。

3

如何区分重要与不重要?

时间:2018年11月17日,18:30 - 19:00
嘉宾:汉斯-维尔纳· 克罗辛格(戏剧导演),雷吉纳·杜拉(纪录片导演、编剧、作家)
语言:中德

戏剧是一种缓慢的媒介。
戏剧是一种主观的媒介。

不要汲汲于尝鲜猎奇,而是要像乔治·塔波里(George Tabori)所说过的那样,“慢点,慢点,(因为)我们没有多少时间。”

在一条不超过140个字的推文里解释世界的人,更多的是在讲述自己,而不是世界。
大致来说,我们会先把文章放在一边,然后来看看一周前,一个月前,或者一年前人们就同样一些主题写过哪些东西。
 
我们会大声并且慢速地朗诵那些有趣的文章,这已经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了。
我们只会对自己觉得重要的东西做出反应,或者说,我们愿意在上面投入更多的时间。
优秀的文章提出疑问,它需要你耗费心力,而听上去过于简单的解释往往只是谬论。

筛选是一种劳作,它需要我们有一份闲逸的心情,同时它也能带来愉悦。对一部作品来说并不重要的东西,对于另外一部作品却可能意义非凡。 
汉斯-维尔纳· 克罗辛格,1962 年出生于波恩。曾就读于吉森大学应用戏剧学院,在安杰· 维尔特(Andrzej Wirth)和汉斯-蒂斯· 雷曼(Hans-Thies Lehmann)的指导下学习戏剧、剧场和媒体专业。两年后克罗辛格跟随罗伯特· 威尔逊(Robert Wilson),并担任副导演与编剧。他还参与了包括《哈姆雷特机器》在纽约的一系列新剧目制作。1989 年,作为海纳· 穆勒(Heiner Müller)的艺术团队成员参与《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机器》,在柏林德意志剧院进行剧目制作。1993 年起,他开始在各大知名城市剧院与国家演出机构进行个人剧目制作,如柏林剧团、斯图加特国家剧院、柏林马克西姆· 高尔基剧院以及一些独立院团,特别是柏林河畔赫贝尔剧院(HAU)、索非娅大厅剧场、“径向系统”、柏林波德韦尔剧院、杜塞尔多夫自由剧院论坛(FFT)、德累斯顿赫勒劳节日剧院(Hellerau Festival Hall)以及苏黎世Gessnerallee剧院等。克罗辛格的作品曾受邀参加汉堡“独立剧院中的政治”(2003 年,2007 年与2011 年),国际戈泽(Int. Keuze,2007 年于鹿特丹)以及“冲动”(Impulse,2009 年于北莱茵- 威斯特法伦州)等著名独立戏剧节。2007年,克罗辛格获得由柏林州颁发的格林兄弟奖,褒奖他在柏林帕考尔剧院制作的《儿童转移计划》所取得的成就。
雷吉纳· 杜拉,纪录片导演、编剧、作家,大学时期曾在柏林艺术学院学习政治学、戏剧及影视理论、日耳曼语言文学、艺术教育学及录像。2012 年执导了关于德国和南非一家收养机构的纪录片《白血》(Wei?es Blut,Zdf/Arte)。曾参加马克斯· 奥菲尔斯电影节 (Max Ophüls Preis)、汉堡纪录片电影周、伊斯坦布尔纪录片电影节等活动。先后获得德国加拿大协会、FFA 电影促进协会、欧盟MEDIA计划、DEFA基金会、塔拉比亚文化研究院(2013/2014)奖学金。2000 年起以戏剧构作身份与导演克罗辛格合作(Frontex Security/HAU,《战地回忆》(1914/2014)(贝尔格莱德、萨拉热窝、伊斯坦布尔、柏林、魏玛艺术节),《出口战争》、《二百年希腊文化情结》(HAU)、《摩西山-抗争岁月》/高尔基剧院)。

4
时间旅行不再是幻想?

时间:2018年11月18日 ,13:30 – 14:00
嘉宾:李淼(物理学家,中山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
语言:中德
李淼,1962年出生,2013年加盟中山大学,现为中山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行政负责人,天文与空间科学研究院院长。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天体物理专业,1984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89年赴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波尔研究所学习,1990年获理学博士学位。1990年起先后在美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布朗大学任研究助理、研究助理教授,1996年在芝加哥大学费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助理。1999年回国,任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新世纪百千万人工程入选者。业余写作科普文章和科普书,诗歌和小说,文化专栏,做演讲等。著有《超弦史话》、《越弱越暗越美丽》、《<三体>中的物理学》、《果壳里的一百五十九个宇宙》、《给孩子讲量子力学》等。

5

人可以脱离语言思考吗?

时间:2018年11月18日,14:00 - 14:30
嘉宾:阿凯(艺术家)
语言:德中
 
毫无疑问,语言和思想是紧密相关的。正因为语言和思想之间的关系是如此紧密,如此具有创造性,能够如此深入地相互影响和互动,所以往往给人以一种印象,即语言和思想之外别无他物。语言和思想之间仿佛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二者不仅相互协调,也相互关联。真的是这样吗?当我们开始抵进语言及可言说之物与思想及思考对象之间的边界地带,就会发现这是个非常有趣、引人入胜的问题。
 
艺术擅长对普遍观念和貌似颠扑不灭的真理提出质疑,它总是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运用艺术手法来发出质疑。它之所以如此,为的是在不期然间打开新的感受和认知空间。艺术家阿凯将在歌德学院展示自己的装置作品“神秘符号图书馆”。同时,他还将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来呈现各种崭新空间,分享他对语言和思想的新颖见解,开启不一样的角度和视野。
自1989年起,阿凯每天在日记本上写,后来也在屏幕上“写”。成千上万个形似符号的复杂字迹,被收录在总共超过三万页的140多本日记和屏幕上,它们记录了被阿凯称之为“手稿方法”(skripturale Methode)的艺术计划。这些“文字”是不可读的,至少在传统意义上如此。它们没有任何参照系,不属于符号,也不以编码为基础,不具有参照和指示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没有任何一个字符是重复出现的,也就是说,每一个字符都有着独一无二的位置和形状。这些字符组成了一个不可读的文本,它们的语义学意义为零,与此同时却又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结构语言。艺术家阿凯将在歌德学院对这一被取名为“不可读字符图书馆”的装置进行展示,围绕文字与书写、符号与文本等主题展开探讨。他的符号干预和表演,开启了对文字、阅读及书写的不同寻常的新鲜视角和感受。

6

 技术是万能的吗?
时间:2018年11月18日,15:00 – 15:30
嘉宾:郭城(艺术家)
语言:中德

“技术是万能的吗?( Can technology solve all our problems? )”这是一个简单直接且具有诱导性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这个题目中隐含了两个主体,一个是技术,另一个是问题(problem)的提出者和其被解决后的获益者,即我们(人类)。在这个短讲中,郭城将对这个二元的视角提出质疑并进行论述,以侧面回应“技术是万能的吗?”这个问题。
郭城先后获得上海同济大学学士(BE)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硕士 (MA)。他的作品大多关注主流或新兴科技对社会与文化方面的冲击与影响,以及置身其中的个体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郭城曾参加过的展览有:机器不孤单:机器三部曲(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上海,2018)、时间的狂喜(何香凝美术馆,深圳,2017)、GAMERZ II 电子艺术节(法国,2015)、Y时代之歌 (OCAT上海,2015)、想象身体边界(数位艺术中心,台北,2015)、STRP双年展(埃因霍温,2013)等。曾获得BadAward (荷兰,2017)、Gijs Bakker Awards (合作项目,荷兰,2016),台北艺术自由日评委奖。郭城曾任上海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运营总监,荷兰自由大学客座研究员(2017),并从2013年起任兼职教于上海同济大学至今。郭城近期作为Digital Earth第一期的Research fellow 开展与网络信息传输与监控相关的研究与实践。

7

机器真的能创作吗?
——谈技术的艺术与社会挪用
时间:2018年11月18日,15:30 - 16:00
嘉宾:金姆· 费泽尔(音乐学者,社会学家,哲学家,柏林艺术大学)
语言:中德

 “机器能创作吗?”这个问题听上去虽不新鲜,却总是被不断提及。即使在今天,它仍然极具现实意义。如果我必须给出一个简短的回答,我会说:是的,机器能够创作。或者确切地说,利用机器可以进行艺术创作。因为我给出的这一肯定回答是和某些前提联系在一起的。“机器能够创作吗?”这个问题指向一系列美学与社会学议题:什么是机器?什么是艺术?“人”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尤其是,人类可以在哪些条件下进行艺术创作?“机器能创作吗?”这个问题有增无减的现实性在本质上所涉及的,是在其中没有被直接提及的那些对象的不断变化的位置:即处在技术化了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类及其审美能力。
金姆·费泽尔,音乐理论家、社会学家、哲学家,现执教于柏林艺术大学。新近发表一系列探讨合成器和音序器美学的文章,出版有文集《电音研究》。

8

算法会比我们自己更了解自己?
时间:2018年11月18日 16:00 – 16:30
嘉宾:栾剑(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微软小冰首席语音科学家)
语言:中德
 
什么是算法?算法仅仅是工具还是智慧本体?人类的智慧只是很多算法的堆砌还是有超出算法的存在?目前最强大的算法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算法能像人类一样进行艺术创造吗?在可预见的未来,算法会有什么样的突破?
 
栾剑,2000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后获得松下奖学金到东京大学留学,硕士阶段在水下机器人实验室开始接触声音信号处理及语音技术。毕业归国后,入职于东芝(中国)研究开发中心,从事声纹识别和语音合成技术的研究。2010年底加入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在语音部门从事语音合成的研究开发工作,先后在韵律模型、单元拼接算法优化、情感语音合成、快速语音定制、中英文混合语音合成、唱歌合成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果。2016年底加入微软小冰,带领新成立的小冰语音团队负责语音相关技术的研发与落地。工作之余,比较喜欢读推理小说和打羽毛球。

9

超越“超现实”
虚拟现实如何改写人对“真实”的理解?

时间:2018年11月18日,16:30 - 17:00
嘉宾:松田K(视觉设计师,电影导演)
语言:中英

沉浸科技(immersive technology)使我们能够将现有现实延伸到新的领域,并引入新的可能性与挑战。当沉浸科技被大规模接受并使用时,我们该如何建构真实?在此次演讲中,松田K将以他让人眼界大开且广受称赞的“超现实”项目切入,呈现他对未来真实的探索。
松田K(理工学学士、建筑学硕士)是一位面向未来的视觉设计师和电影导演。他的作品得在世界各地展出,从伦敦的维多利亚与艾尔伯特博物馆到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同时他的作品在网络上也获得病毒似的传播。他凭借包括《超现实》在内的出色短片作品获得了一批狂热的粉丝。该片斩获众多奖项,其中包括Vimeo2016年度“最佳剧情片”奖。松田K的作品着力于模糊虚拟和物理存在的边界,以及探寻不断进步的技术将对我们的未来生活有怎样的影响。他曾在Leap Motion公司做全球副总裁兼创意总监,力图开拓一个全新的人机交互时代。目前,他正着手新的项目。他的\最新虚拟现实短片《MERGER》将于11月发布。与歌德学院(中国)和Vice中国合作,他将在北京为该片举办首映派对。 
(文章来源于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
帮助中心 | 配送与验收 | 售后服务 | 服务协议 | 隐私政策 | 作品收集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艺术眼版权所有 © 2017 京ICP备202301453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3416号